編者按:
古籍離我們遠嗎?
其實挺遠的。別說原文,即便是譯文,也常叫人讀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
其實挺近的。我們日常的成語典故,思維方式,汲取的教訓和經驗,實則都來自經典。
古籍帶著歷史的厚重一路走來,表現出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但不得不承認,古籍是真的難讀又難懂。怎么把“讀古籍”的切入點和過程變得有意思?這一次,古籍有話說!
多彩貴州網聯合貴州省圖書館,推出融媒體系列報道《貴圖古籍有話說》。我們不想長篇大論全面解讀一本書,更不想強調“深刻”,我們希望通過“借熱詞,讀古籍,解困惑”,引起你對閱讀古籍的興趣。從古籍里找到先賢們留給我們的那些“情緒價值”,看他們教你怎么用智慧拿捏人生,一起找到自己的讀書路徑。
記者 應騰 熊茜雯 動態視覺/袁明鈺
曾經很喜歡一句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我最大的誠意。
那時候理解的信任,是一場真心交付于他人的冒險。后來,在貴州省圖書館館藏的明刻本,秦漢隱士黃石公的《素書》里看到這句話,打開了對“信任”的另一種解法: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黃石公素書》北宋張商英注(第六章 安禮)
他認為,自信和信任別人,是互關互聯的。對自己都疑神疑鬼的人,也不會相信別人;而有自信的人,也從不會輕易懷疑別人。
他這里說的信任,并不是冒險的態度,而是一種能力。
看到這時我們會疑惑“啊?信任不是一種態度嗎?這是我把心交出去的過程啊!”
不是的,你看順序:
自疑不信人——他要你先有自信;
自信不疑人——你自信,就有了容人的心胸。
也就是我們以前聽的那句“智不足則多疑”。那“智”從哪里來?
自己。
因為你信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判斷力。而這種判斷力,其實來自于你的自信。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黃石公素書》北宋張商英注(第六章 安禮)
我們常認為的自信,是依托于外界。比如:別人夸你漂亮,業務能力強,持家有道,教育有方,但這種自信隨著外在環境時間的改變,并不會持久。
真正意義上的自信,是“我什么都不靠”的無所憑借。
那問題來了,怎么才能擁有這種自信呢?
在解讀《素書》時,我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觀點——自信,就是大大方方的自卑。
他說,自信不是覺得自己最牛,不是故步自封,不是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陷;它是落落大方的接受自己的缺點,接受自己性格里的“硬傷”,允許贊譽和非議,允許被學習和模仿,心無芥蒂的展示給他人后依舊從容不迫。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黃石公素書》北宋張商英注(第六章 安禮)
而這樣的觀點,2300多年前的莊子,是這樣理解的:
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損益焉,是謂全德之人哉!
——《莊子·天地》篇
他認為,真正有自信的人,無論面對何種贊譽或非議,都能“沉穩”且“堅定”,因為這份自信,早就超越了世俗的評判標準。自信,是“謗滿天下,譽滿天下”的不懼——不怕被人非議,也不怕被人贊譽,因為我對自己有足夠深的了解和認知。
你看,我們雖然一直在說“信任”,其實談的都是“自信”。
有一次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時,朋友告訴我一句話:真誠,是最低成本的相處。
后來我把這句話和《素書》里這句“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結合來理解,突然一下,讓我豁然開朗。
什么是真誠且自信?
大概是“在我們的關系里,我對我所付出的一切,都不后悔(真誠),且不怕被辜負(自信)”。
這種不懼怕的自信,不是因為你有多好,而是因為“我很好”。
做《素書》這幾期我們發現,古人講的很多道理,其實都是在強調“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就是我們前幾期一直提到的“尋找內在的穩定。”
這個理解和實踐過程,一定是很難的。但我們相信,借古籍里的智慧,我們可以化解或沖淡生活的難。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而不是看見,才會相信。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