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第十六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唐景麗在“加強綜合司法保護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新聞發布會。? ?高檢網 圖
3月1日,最高檢舉行“加強綜合司法保護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新聞發布會。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第十六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唐景麗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相關問題做了回應,并就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提出三點建議。
唐景麗說:“針對這個問題,我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有話說、也想說。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也通過國家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給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護。目前在校的未成年學生大部分都是00后、10后,他們是數字化長大的一代,從睜開眼睛認識世界就是通過網絡。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知識的增長、心理的成長、人格的完善及三觀的形成等無不深受網絡的影響。所以,我認為當今國家對網絡保護的高度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因為在教育一線,唐景麗經常接觸孩子。她介紹,“2023年起碼有兩部法律法規進入到我的視線,并且我也在仔細認真地學習。其中一部是2021年實施的修訂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部法律原來有‘四個保護’: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在這個基礎上新增了‘政府保護’和‘網絡保護’。另一部是2024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這部法規,提到了各保護主體的相關責任,這里面也包括了學校。”
此外,唐景麗還提到,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學校的“網絡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一點規定是針對老師的——要合理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另一點是針對學生的——學生帶智能終端進入學校的,要由學校統一管理。這兩項規定,一方面要求學校和老師不能過度依賴網絡教學,另一方面又規定學生要合理使用智能終端。“對此,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帶領全體老師進行了認真學習。《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也要求,學校應當將提高學生網絡素養內容納入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網絡安全和網絡法治意識。我認為關鍵是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讓他們不要沉迷于網絡。”
唐景麗認為,每個家庭都有孩子,網絡既然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我們就要學會科學利用它、有效利用它。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唐景麗給所有的孩子及家長提了三點建議:
第一點關于網絡內容,建議擦亮眼睛,明辨網絡信息。網絡信息非常龐雜、良莠不齊,網絡軟件也很多、真假難辨。在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識別能力不強的情況下,需要家長去幫助識別。未成年學生要注意使用正規的網絡社交軟件,做好個人隱私設置,不透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個人信息、隱私圖像,不輕易添加、關注陌生人,不盲目相信網友提供的身份信息,不接受陌生網友線下見面的邀請。
第二點關于上網時間,建議綠色上網,拒絕網絡沉迷。作為一線老師,也做過很多年的班主任,家里也有孩子,有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建議所有的家庭和家長,可以和孩子們共商家庭用網規則,將家庭每一個成員用網的權利、責任明晰化,進而形成可執行的機制并共守;管理好上網時間,做好家庭用網計劃,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用網習慣;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責任,遵從青少年模式行為指引,教育好孩子自覺遠離網吧等不適合未成年人進入的網絡服務營業場所,未經學校允許不將手機、平板電腦等帶入課堂,特殊情況經允許帶到學校的,要交給老師統一管理。家庭執行好以上幾點,形成共識,相信孩子們會逐漸遠離沉迷、科學用網。
第三點關于用網規則,建議遵守網絡規則,傳播社會正能量。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虛擬網絡世界。我認為兩個世界規則是一致的,雖然網絡無限,但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都要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每個人要規范好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文明用語、文明言行。要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不良行為,不信謠、不傳謠。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傳播正能量,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幫助、建言獻策,在網絡領域共同營造健康向上、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空間充滿正能量,高揚主旋律。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即時新聞
更多>融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