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攝影家”,這樣一個稱號幾乎伴隨了張永學整個職業生涯。作為一名普通的交通民警,多年來,他站在三尺執勤臺上櫛風沐雨地指揮交通,卻想不到攝影竟能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主業”。
從1987年開始,張永學用他獨特的視角,把對公安交管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交通民警的深厚感情,定格于一個個精彩的瞬間。
張永學
“自學成才”的攝影師
1986年3月1日,年輕的張永學精神抖擻地來到哈爾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報到。他被分配到太平交警大隊,當時他所在的交通崗是太平跨線橋崗,這里是哈爾濱市區的東大門,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車輛進入哈爾濱的必經之路。“那時候,沒有地圖,沒有導航,找路是外地駕駛員的一大難題。”對此,張永學開動腦筋,自制《哈爾濱市主要交通干道圖》分發給駕駛員。
在哈爾濱各個進出城口,交警還承擔向導的工作
一來二去,張永學成了媒體的“重點報道對象”,他的事跡被多家新聞單位宣傳報道。這時候,張永學又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讓所有人對我們交警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怎么實現這個想法?張永學想到了攝影。
“我就記得相機是478塊錢買的,是哈爾濱產的孔雀1型。”提起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張永學記憶猶新。
有了相機,張永學開啟了“拍拍拍”模式。“那時候不像現在拍完就能查看,當時相片需要沖洗才知道拍得如何,所以一開始都是靠‘蒙’。”或許是出于刻苦努力,或許是真的有天分,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是張永學卻進步神速。
警民情深
沖洗照片不方便怎么辦?張永學也想盡辦法。“我那時候就想到了媒體,很多攝影記者都認識我,我就主動‘套近乎’,去求人家幫忙。”之后的幾年里,每天執勤之后,張永學總騎著自己的自行車跑到報社,去“蹭”報社的沖洗房。
就這樣,張永學“蹣跚”卻又“堅定”地開啟了自己的攝影之路。
鏡頭里不一樣的風景
“我鏡頭中的‘風景’與很多攝影師不同。”因為自己的拍攝內容主要聚焦于交警,“雨天一身泥,雪天一身雪,夏天斗酷暑,冬天戰嚴寒,我的目的是反映交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1988 年,張永學的第一幅攝影作品《事故民警為警清廉》在《新晚報》頭版刊出;1989年,他的另一幅攝影作品《人民交警愛人民》在《生活報》刊出,并獲當年全省好新聞二等獎……張永學嶄露頭角,成為哈爾濱交警隊“御用”的攝影師。
為抗洪大軍凱旋護航
1993年10月,哈爾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創辦《哈爾濱市交通安全報》,張永學作為“指揮交通中最會攝影的,攝影中最會指揮交通的”唯一人選,成為了報社的攝影記者。此時此刻,張永學開始實現自己的第二個想法,“雖然我不是藝術攝影師,但我要通過新聞攝影的角度去展現藝術攝影的效果。”
很快,張永學的實踐就成功了。
1994年11月22日,哈爾濱降下一場大雪,張永學在香坊電車公司參加宣傳工作會議后返回支隊,途經現花園街、中山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交通崗上一名交警雖然已是滿身雪花,但仍屹立在風雪中指揮交通。“時間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漫天的雪花在緩緩飄落。”見到這場情景,張永學拿起相機就沖了上去……
“咔嚓”一聲,張永學腦海中有一個聲音“成了!”
《冰城交警戰“三九”》的風采,曾讓很多讀者為之動容,這張照片獲得了當年中國新聞獎。
1995年1月12日,一幅題為《冰城交警戰“三九”》的大照片發表于《人民日報》頭版頭題。它是新聞也是藝術,從新聞的角度藝術地展現了哈爾濱交警在冰天雪地中“嚴格執法 熱情服務”的精神風貌。
“當時,全國上下正開展學濟南交警活動,時任公安部長的陶駟駒看后馬上為哈爾濱市交警寫來慰問信,濟南交警支隊也派人專程來哈學習“戰三九”的精神。”張永學到現在都無法相信這張照片有如此之大的影響力。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交警的工作都是以小見大的。”在張永學的記憶中,還有兩件“小事”讓他記憶深刻。
“兩件事都發生在1996年夏天。”第一個是太平交警大隊的老民警王玉祥在南直路發現一名突發心臟病的老人,他和群眾一路將老人護送到醫院,最終老人得到及時救助;第二件事是一名從內蒙古來哈爾濱省親的孩子與家人走失,秋林崗的交警和張永學通過孩子描述的肯德基餐廳細節,一點點摸排,最終在道外區找到了孩子的家人。
“這兩件事很普通卻很不平凡,說普通,因為這可能是我們每一名一線交通民警經常會遇見的‘普通事’,說不平凡,是因為我們守住的是百姓的生命安全,以行動踐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神圣使命。”張永學動情地表達了所有戰斗在大街小巷一線崗位的交通民警的心聲。
放下相機 依舊是一名交通警察
2016年,因工作調動,張永學又回到了一線工作崗位。
回到太平交警大隊后,張永學主要負責區域是道外區團結鎮、民主鎮、永源鎮、巨源鎮四個鎮子,在這里張永學依舊干得風生水起。
在四個鎮的五處公路橋梁兩側,在近300輛公交車車廂內,隨處可見張永學自制的安全標語——“安全出行,把家人裝在心中”,以及張永學手機號,以便有困難的人隨時能聯系他。
在張永學的倡議下,還成立了“哈爾濱市道外區交通安全村村通志愿者協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交通安全村村通”命名的志愿者協會。
張永學帶頭清理積雪
在道外區團結鎮,有一段坡路每到冬天交通事故頻發,張永學二話不說拿起鐵鍬錘頭就清理路面,一干就是十余年,團結鎮政府特將此路命名為“張永學警官愛民路”,附近的石人溝村特聘張永學為“榮譽村民”。
張永學情系老兵,對他們關愛有加。2009年,他在四個鎮找到了62位建國前老軍人和抗美援朝老功臣的家庭住址和聯系方式,并在民政部門和地圖測繪部門的支持下,繪制了每家的地理位置,從此張永學拉開了為老兵服務的序幕。
2016年9月30日,張永學帶領老軍人,到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80周年主題展
老兵入住“老兵公寓”
現在,由于年齡原因,張永學放下了相機,但這并不影響他為民服務的初心。“就像我們一路走來,警服更新了幾茬,裝備更新迭代了幾次,但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去服務百姓,正如我之前所說的,今后我還要繼續投身在這些‘平凡的工作’中,不是作為攝影師,而是作為一名交通民警,用我切身的實際行動去展現冰城交警的精神風貌。”(記者 賈博)
警服和裝備的更新迭代,都只是為了更好地去工作
文中圖片均由張永學提供
責任編輯:劉海龍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