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除了大眾體育的發展,中國體育經濟在消費升級、數字文娛和賽事經濟的引領下,催生出很多新興體育業態。飛盤、路沖、攀巖、滑雪、電子競技等不斷涌現,健身運動直播、體育娛樂直播開始興起,體育運動向著多樣化、娛樂化、體驗化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對線下社交的強烈愿望也帶動“Z世代”城市青年為個性化體育項目買單。在今年我國第14個“全民健身日”前后,龍江各地紛紛組織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掀起全民健身熱潮,新興的運動項目成為年輕群體的首選。年輕一代的習慣和偏好正深刻地推動著全民健身的普及,不論是“飛盤”的老樹新開,還是“路沖”的迂回前進,既讓更多人參與到運動中來,也讓一些運動項目走入人們的視線。
即日起,黑龍江網將推出全民健身系列專題報道《有氧》,讓我們共同走近那些或大眾、或小眾的健身運動,倡導全民投身健身大潮,擁抱龍江“有氧生活”。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當你走在去早市的路上,抑或傍晚時分漫步在公園、江邊的步道上時,總會有一些人從你身邊“呼嘯而過”,這些人從頭到腳“武裝”齊全,帥氣的墨鏡、五彩斑斕的跑步襪、炫酷的跑鞋,一個精巧的小包綁在腰或臂膀上,耳朵上也必然會掛著一副耳機,這些“形色匆匆”的人有著同一個名字:“城市跑者”。
從2015年全國舉辦百余場比賽,到2018年的千余場比賽,短短4年,馬拉松賽事在全國各地“井噴”,而隨著馬拉松的火爆,城市跑者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他們逐漸成為城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一張全新的城市名片。
近日,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各個年齡段的“跑者”們,聽他們講述他們的“跑步人生”。
是競技 是對抗 是人生理想
“去年7月跑步時右腿拉傷,在三亞養了4個月就‘腳癢’,開始慢慢嘗試著跑,逐漸增加強度到隔天跑1萬米。今年2月18日,本想再突破一下PB(跑步術語:個人最好成績),結果右腿還是不能承受。”
今年75歲的李連增在哈爾濱跑圈乃至全省都是一位“泰斗級”的老前輩,從1965年迷上跑步之后,在隨后的57年中,他始終沒有停下奔跑的腳步。
“沒辦法,從十幾歲就開始跑,一跑起來就忘乎所以,這‘毛病’是改不了嘍。”
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玩笑話,卻透露出老人跑者的倔強和堅忍。
李連增的跑步生涯一直如此“倔強”。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重工業”是支柱產業的時代里,哈爾濱大型工廠中各類體育隊不勝枚舉,除了比技術、比產業產值之外,體育競技也是各大廠互相較勁兒的主舞臺。
“與現在的人健身、減肥的理念不同,那時候就是要競爭,只要開跑就是要分個高低、論個輸贏,不僅要為集體爭光,輸了比賽自己臉上也掛不住。”
十幾歲就開始跑步的李連增自然是各種比賽的常客,久而久之,不僅他的比賽水平得到了提高,自己一直以來的疑問也在此刻撥云見日。
“我一直想找到一種屬于我們哈爾濱人的精神,這種競爭中產生的拼搏精神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表達的想法。有韌性有毅力,這正好與跑步的特性契合。”
李連增此時茅塞頓開,“我要建立一支屬于哈爾濱的跑步隊伍,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和傳播這種精神文化。”
哈爾濱市長跑協會每年都要進行一場越野長跑
事實上,早在1988年,哈爾濱市總工會就有了組建長跑協會的計劃,但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沒能成行。在李連增著手組建協會的時候,事情恰好迎來了轉機。1995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在全國頒布實施。全民健身的時代來了。
1995年,哈爾濱市長跑協會正式成立。協會成立后李連增也忙碌了起來,接連舉辦馬拉松比賽,積極參與社會大型活動——“1996年黑龍江迎接香港回歸暨健身長跑首發式”“1997年第八屆全運會火炬傳遞”等都有哈爾濱市長跑協會的身影。
雖然實現了“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但煩心事也隨之而來。最難的事就是資金,協會注冊的資金只有8000塊,一場活動錢就見了底兒。
“為了承辦活動和比賽,我到處去‘找贊助’,一次次碰釘子,一次次遭白眼。而更無奈的是有了贊助,很多事情自己就不能做主,有時候只能委曲求全,這個過程可不好受。”
說起這些,李連增神色黯淡、連連擺手,往事不堪回首。
“實在不行我賣個腎也要讓長跑隊堅持下去!”李連增曾經跟大家如此承諾過。雖然還沒有到如此嚴峻的地步,但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李連增也一直沒讓協會受過屈,曾經為了辦比賽,他背著妻子偷偷從家里拿了8000元贊助比賽,2002年,他組織協會成員參加大連舉辦的亞洲老將田徑錦標賽,他拿出買斷工齡的23000元作為團隊比賽的費用……
李連增(右一)作為領隊與獲得冠軍的隊員合照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但很幸運,李連增一直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不同的賽道上,李連增“以跑會友”結識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全省各地的跑友彼此成就、互相幫襯。
“不客氣地說,哈爾濱市長跑協會可以說是全省長跑的‘孵化器’和‘酵母’,包括齊齊哈爾等地的長跑協會都是我給出謀劃策、獻言獻計,一手策劃組建的。這些協會現在發展得都非常好,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就這樣,李連增和哈爾濱市長跑協會堅持下來,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這一路上,我也完成了當年對自己的承諾,盡到一份社會責任,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
“42.195公里都堅持下來了,還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長跑是值得一生投入的競賽,即使老了,我也不會放棄跑步和馬拉松運動。”
是健康 是愛好 是一場修行
當李連增為了跑步協會奔波的時候,馬拉松比賽的大環境還沒有太多變化,這種運動依舊屬于少數人的狂歡。轉折發生在后面的日子里,2010年,全國共舉辦了13場馬拉松賽事,2011年有22場,2012年有33場,2013年達到39場,2014年共舉辦了51場,雖然數量不多,但逐漸地,大眾跑者開始有了舞臺與專業運動員同臺競技。
生活的驚喜總是不會缺席。2014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頒布實施了《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2015年1月,中國田徑協會宣布取消馬拉松賽事的審批制度,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呈井噴發展態勢,全國掀起了一股“馬拉松熱”。
2015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馬拉松賽事達到134場,而2016年在田協認證和沒有認證的賽事達到了993場,2017年有1102場,2018年達到1581場,參賽人數共有583萬,馬拉松運動真正成為了全民運動。
與此同時,哈爾濱也相繼舉辦了四屆馬拉松比賽,點燃了這座城市的跑步熱潮。
靠著一場場比賽,跑者們還在用腳步丈量著看不到的數據。
“我決定跑步的時候206斤,現在158斤。”
哈工大長跑隊的群主關大平的開場白“俗套”得和大部分跑者一樣。2004年意識到自己的肥胖帶來很多疾病后,關大平痛定思痛開始跑步。說起減肥成功,關大平情不自禁地得意洋洋起來,“跑步之后我的脂肪肝、高血壓都被跑沒了,人也瘦了,自信心也膨脹了!”
成功瘦身是讓關大平最得意的一件事之一
而更讓他得意的是哈工大長跑隊。這支隊伍2007年建立,主要都是學校的教職員工、學生和附近的外國友人,如今這個跑步群已經不只局限在這幾類人,只要是愛跑步的人都可以自由加入。
“我們群里牛人可多了。”關大平向記者介紹,哈工大長跑隊58歲的資深老隊員“包歌”,已經跑了40多年,為了迎接冬奧會,他在去年完成了2021年跑完100個半程馬拉松的目標;另外一個群里的雙鴨山跑友“火爆娘子”,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從黑龍江東極撫遠跑到拉薩布達拉宮的壯舉。
“‘包歌’是因為患病開始跑,‘火爆娘子’是為了強身健體,群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但他們都用自己的腳步完美詮釋了‘體育精神’‘長跑精神’”,關大平動情地說:“真正因為體重而患得患失的人,不是口口聲聲說要減肥的人,而是跑者才對。我運動,我健康,并將健康傳遞下去,這是我們跑步的宗旨。”
哈工大長跑隊合照
“我是‘被迫’當上雪狼咕咚跑團隊長的!”徐萬良雖然跑齡只有6年,但就像他的網名“果然”一樣,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
“雪狼咕咚跑團在2016年5月1日成立,我是10月份進的群,因為當時減肥心切,所以經常參加活動,和大家相處得也非常融洽,然后老團長就將團長的位置‘硬’推給我。”
當上了團長,徐萬良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了一些,“如果說跑團是一個大家庭,那團長就是大家長。”雖然跑齡不長,年紀不算大,但徐萬良盡職盡責,平時組織大家活動,到處收集跑步資料發給大家,同時他的跑步能力也越來越強,目標也從最早的“減肥”變成了“跑馬”。
雪狼咕咚跑團
跑步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心里感受只有跑的人懂,不管是一人獨自跑還是跟伙伴一起跑,唯一的對手都是自己。
跑步中的徐萬良
“我陸陸續續跑了很多馬拉松比賽,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哈爾濱馬拉松賽,一方面是因為家鄉的比賽,另一方面更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幾萬人沖出拱門的那種激情、賽道上豐富多樣的補給、賽道兩旁的優美風光、身邊的跑友們,即便最后階段非常辛苦,但不妨礙這美好的一切!”說起比賽,徐萬良眼中放光。
很多人認為到處跑馬拉松比賽是不務正業,耽誤工作也影響家庭,而這些問題在徐萬良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其實這對家庭和事業都是一件積極的事情,拋開‘跑馬’,我平時也會去爬山、遠行,增強體質的同時也獲得很多樂趣,認識更多有趣的人、感受大自然的回饋,對人生都是正向的推動,正如雪狼咕咚跑團所秉承的理念,跑步其實是獲得健康和工作之余的釋放。”徐萬良還特意補充道,“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我的本職工作是一名銷售,本身也需要到處出差,所以我這個回答僅供參考,哈哈。”
跑馬的每一個跑者都是贏家,收獲的不是名次,而是在萬人叢中共享跑步樂趣的幸福。
是時尚 是快樂 是生活態度
無論是哈工大長跑隊還是雪狼咕咚跑團,這些隊伍的年齡段逐漸降低,由原來的60后、70后為主,逐漸向80后、90后、甚至00后發展。在這些年輕人眼中,跑步這項運動是彰顯個性的一種表達方式,是現代生活的一種方式,它需要夠炫酷、夠有趣,但同時也要兼顧專業性。而這些年輕人也帶動了跑團向更時尚、更專業、更快樂前行。
跑步這東西,只要迷上了,就再也無法逃離它的掌控,不計較喜惡,不在意得失,不顧一切被吸引,就像天上那一群被黑暗吞噬、不知會被帶往何方的星星。
馬楠與他的愛車
突突突……伴隨著一陣機車的轟鳴聲,夜跑吧兄弟跑團的團長馬楠出現在記者面前。“機器帶來的速度與激情還不夠勁兒,用腳掌去感受地面,用耳朵去聽呼嘯的風聲,用汗水去洗刷心靈,全身心投入到跑步中,感受運動帶來的反饋。”一段堪稱演講的開場白后,馬楠把團隊的副團長于存波推給記者,自己跑去一邊帶隊做準備活動了,“他是我們的大管家,他什么都知道。”
采訪當晚,夜跑吧兄弟在八區體育場組織一場夜跑活動。整場活動中,馬楠口中的“大管家”名實相符,他給陸續到來的隊員登記,跟體育場工作人員溝通,大家開跑時肩負攝影師的工作,跑步結束后還要帶領大家做趣味拉伸活動,期間還要不斷跟周圍的跑步愛好者介紹跑團,拉人“入伙”……
作為一個跑團的副團長,在一場活動中居然沒有下場跑?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與于存波開啟了一段關于“融洽 快樂 激情”的對話。
夜跑吧兄弟跑團的成型顯得非常隨意,馬楠是一個運動品牌的銷售,當時幾個年輕人想既然是運動品牌,“那我們就動起來唄。”就這樣,道里江邊多了幾個跑步者的身影,“因為都是下班后晚上去跑,于是跑團的名字就成‘夜跑吧,兄弟!’”。
“我是2016年加入到跑團的,因為自己比較能‘張羅’,所以就被推選到副團長的位置上,我自己也很高興能夠為大家去服務,我們跑團有一句口號‘一個人可以跑很長,一群人可以跑很久’,我們力圖將整個團隊做到融洽,尤其是跑步這個運動,其實很難有兩個人是完全同頻的,所以我們就爭取在服務上做到極致,讓團隊更加融合。”于存波闡述著隊伍的理念。
于存波最愛的一張照片
喜歡跑步,愛收集完賽獎牌,也是很多人“打卡”各個馬拉松賽事的動因之一,因為夠牛、夠炫、夠時尚。
這種融洽的氛圍下,每個人都變得積極向上。“我們每周都會舉辦一場夜跑活動,同時在跑步軟件上參加城市跑圈活動。我們跑團的活躍度和參與性非常高,在悅跑圈APP上全國的跑量都名列前茅,最后還成了悅跑圈官方的哈爾濱城市跑團。”于存波面露得意,雖然跑步看似是一件苦差事,但帶來的快樂感染著每一個人。
收集獎牌是每個跑者的必備課
保持這樣的快樂需要有激情去支撐,那么要如何保持激情呢?聽到這個問題,團長馬楠一改剛剛與隊員們談笑風生的面容,“很多人覺得我們年輕人跑步就是曬、是湊熱鬧,過于隨意,但在某些方面我們認真得多。”
夜跑吧兄弟的群永遠是499人,因為始終保持“擇優錄取、末位淘汰”的機制。別看馬楠平時嘻嘻哈哈,組團也顯得那么隨意,但他在管理群上絲毫沒有馬虎。
“每個月我都會統計團隊的跑量,看大家出席活動的活躍度,然后排在末尾的人逐漸會被淘汰。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最早一起組團跑步的元老,現在只有我自己。”
跑步到底能給人帶來什么?
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濃縮到趙澤煥身上,這位2005年出生的少年在一年前還是一個220斤小胖墩,如今他已經是可以跑30公里,1小時49分鐘跑完半馬的“超級跑者”了,身高更是從155厘米躥升到181厘米。
如果說這都是看得見的變化,那么跑步這件事讓小趙也找尋到了自己的一些人生定位,“我大學的目標是學醫,而通過跑步這件事,我還準備去考取AHA急救技能資格,將來在賽道上做一名醫療跑者,為更多跑步愛好者保駕護航。”馬拉松的賽場,是最能讓人沉浸于體育精神本身的,甚至是超越和升華為更具價值的東西。
趙澤煥和他的母親
跑步還能帶來更多。
38年前,李連增定下了自己的人生夢想,38年后,趙澤煥也為自己定了一個人生理想。三代跑步人完美地傳承了體育精神,這種良性的傳承凝結成了一個最堅固的內核,吸引更多的人融入進來,見賢思齊。對于很多人來說,只要有勇氣站到起跑線上,已經功成其半。踩著腳下的跑道,迎面劃過的風,這一瞬間只屬于跑者們。
愿他們的跑道上,永遠強風吹拂。
(記者 賈博、王永吉)
(文中照片部分由受訪對象提供)
責任編輯:張宇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即時新聞
更多>融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