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杯是什么比赛-nba在线直播免费观看-男足亚洲杯2023赛程直播-五人制足球场划线|www.jncul.com




黑龍江網 > 原創

奔涌吧!龍江創客丨李鋒:沒有慈悲心做不了醫生 發布時間:2022-08-13 14:17 來源:黑龍江網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聯合知名風投機構500 Global共同編制的《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有36.1%的受訪大學生想在畢業后去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創業,有50.6%的大學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創業。

  誠然,奔赴一線城市創業,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鋪陳與注腳。但多年來,有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龍江創客”——他們審時度勢,來到相比起“北上廣深”而言不那么搶眼的黑龍江,在這里投資興業,走上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他們當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來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創業多年已經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還處于創業初期的“新創客”,但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將黑龍江視為創業的熱土、成長的舞臺。

  龍江愛才,近悅遠來。這片黑土地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她為什么能夠成為一代代“龍江創客”們的“此心安處”“詩和遠方”?她是如何將人才“引進來”?憑什么值得人才“留下來”?又將怎樣陪伴他們繼續“走下去”?

  正值黑龍江省出臺《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之際,即日起,黑龍江網聯合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策劃采寫龍江科技創業人物系列專題報道《奔涌吧!龍江創客》。讓我們共同回望他們的來時路,見證一片土地與“創客”們的“雙向奔赴”,見證人才們在新時代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浪潮中競相奔涌。

  李鋒看起來就是那種最普通的醫生。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工谷的走廊,我第一次見到了他。中等個子,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粗糙的雙手上像是留著橡膠手套的白色粉末。

  但如果你有機會跟他聊上幾次天,或許,你會發現他并不像人們對醫生慣有的判斷,看淡生死,少有情感波瀾。

  相反,李鋒心思細膩,思考多于表達,像一個哲人多過一個醫生。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醫者仁心與現實困苦的沖突,他們并非無所不能,只是明白自己該做什么,自己在做什么。也正是那些迷茫的、委屈的、堅守的、感人的故事,才架構出這樣一位普通,又令人敬佩的中國醫生。

  李鋒從小在四川武勝縣的一個小鄉村里長大。村子處在丘陵地帶,用他的話講,“說山不是山,說地不是地,走路也不方便,想修道也不容易,窮得很”。

  李鋒家算是村里有名的“醫生世家”。父親是赤腳醫生,姨媽和舅舅也是醫生,姥爺在鄉村醫院當院長,是全村在醫學方面最有權威的人。

  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他卻目睹了至親與疾病抗爭并失敗的過程。

  10歲那年,姥姥被確診為肝癌,一家人眼看著她由原來的肝炎逐漸發展成肝硬化,接著發展成癌變,每個人都曾試圖救治姥姥,但結果收效甚微。

  持續的無能為力讓人感到迷茫,而迷茫本身只能帶來更深的悲傷和痛苦。在疾病的折磨下,姥姥沒能撐得太久。去世前,她已經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了。

  姥姥不該受此折磨!李鋒想,如果姥爺他們的醫學水平更高些,會不會就不至于此了?打那時候起,他就暗自發誓,要做一名技藝高超、能夠救人的醫生。

  李鋒做好了面對困難的準備,接下來的日子里,他開始大步朝著目標前行。但沒想到的是,這條路比他想象中還要不好走。

  1996年,李鋒考入了哈爾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讀了整整五年。2001年畢業那年,他做了兩個決定,其一是跟妻子結婚,其二是到天津一家區級醫院做醫生,而這一干就是四年。四年間,即便頂著高強度的工作量,李鋒也沒有放棄學習,漸漸地,他發現這個平臺已經不足以為他提供更高的發展空間,于是他決定回到哈爾濱醫科大學繼續讀研,專注研究骨科學。

  骨科的工作很有創造性,李鋒跟我講,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人體的骨架——骨骼。骨科醫生處理的主要手術是骨折,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骨折,也沒有完全模式化的修復方式?!氨热缯f同樣兩個骨折塊,對于碎得不嚴重的,我們可以把它復原得像原來一樣,對于粉碎嚴重的骨折,我們則是嘗試盡可能恢復它的功能形態,可以用板子和釘子來固定,也可以用桿把它們穿在一起,而一些比較復雜的手術,你還需要把碎的骨頭塊一塊兒一塊兒地拼起來?!?/p>

  “有點像搭積木。”李鋒這樣跟記者形容,“但是還不完全一樣,因為你不僅要把它拼起來,還要保留他的血液供應。”人體的骨骼是需要血液供應的,骨科醫生在處理骨折患者的時候,需要在盡量少地破壞骨骼本身血液供應能力的基礎上,重新拼接塑造出一個完整的,最起碼能實現其原本功能的骨骼。

  等到研究生畢業那年,李鋒已經是31歲了,他決定先就業,然后一邊工作一邊讀博。臨近分科,李鋒選擇了更細分的關節科作為就業方向,他認為這個學科的成就感更強,“你想象下,一個骨關節炎的患者,腿伸不直也彎不了,甚至沒辦法走路,做完手術之后,沒過多久他可以重新恢復正常行走?!?/p>

  “你會非常有成就感?!?/p>

  李鋒始終認為,對于醫生這個行業而言,成就感是必要的。因為在這個行業的從業生涯中,前半生是很難看到所謂的回報。身邊的醫生們總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他深以為然。從上學到就業,別的行業一般來講需要16年到19年時間不等,而學醫如果想在好一些的醫院立足,至少要把碩士、博士讀完,那么至少還要再加上五到六年。除了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而言也是沉重的壓力。

  相信醫學生普遍會有這樣一種迷茫:我讀了這么多書,沒日沒夜地學習和實驗,在漫長的學習生涯里幾乎賺不到一分錢,就業比別人晚不說,后半生也不一定能掙到多少,到底為什么要吃這么多苦?

  李鋒也曾被這種迷茫所困擾。除了在天津就業那幾年每個月幾百塊的微薄工資,研究生畢業以前幾乎沒再賺過一分錢,只能“啃老”。讀研究生之后則是靠著妻子“接濟”攻讀學業。他一直認為自己虧欠妻子很多,“如果沒有她的鼓勵和支持,我撐不到今天?!?/p>

  幸運的是,除此之外,李鋒也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動力和支撐。

  這些動力很多來自于患者。

  有年冬天,一個從鄉下來的患者入院手術,術前堅持要給李鋒塞個紅包,為了讓患者和家屬安心,李鋒把紅包收下后交到了住院費里,等到患者需要辦理出院手續的時候才把繳費票據交還。第二年夏天,患者的兒子背著兩大編織袋自家種的苞米和豆角再次來表示感謝。李鋒覺得,那種真誠的感謝,就是他從醫的價值所在。

  當然,在挽救生命,獲得感動的背后,醫生的工作通常還伴隨著長期的忙碌與瑣碎,以及一些更消極、更負面的情緒。他們要面對的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病人,而是要面對病人背后的家人、朋友、親戚,包括看熱鬧的路人。

  2012年3月23日,這是李鋒印象格外深刻的一個日子,那一天,在哈爾濱醫大一院實習的28歲碩士研究生王浩無辜被一位年輕患者持刀砍死,出事前,這個年輕人剛剛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

  這一事件發生時在醫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給李鋒帶來了很大震動。

  接下來的不長時間里,他陸續又聽說了三四起惡性殺醫傷醫事件,“好像有一個帶頭效應似的,整個行業都非常壓抑,一些醫生甚至直接轉行不干了?!?/p>

  醫生怎么就成了高危職業了?這讓李鋒感到困惑,隨之而來的則是保護性地自我告誡:“從前我總把每一個患者當親戚和朋友般看,這些殺醫案發生之后我就想,患者就是患者,這樣自己的落差會不會小一點兒?”

  不過,當他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這些思考通常不會起到作用。

  一次,李鋒接收了一個巨大頸段脊髓腫瘤的患者,是個中年女性。人的椎管內徑一般有15毫米左右,而腫瘤已經長到了13毫米左右,已經把脊髓擠壓得比面片還要薄。

  “如果不手術切除,短時間內百分之百會癱,如果做了,有很渺茫的希望可以恢復?!?/p>

  但那希望實在是過于渺茫。她脊髓中的萬千神經如今就像朽木一樣,腫瘤就是旁邊支撐的那根柱子,一旦把柱子拿開,很有可能這堆朽木就會徹底坍塌,人也就徹底癱瘓了。

  因為沒有把握,李鋒建議患者去北京、上海等更??苹尼t院手術。但患者和家屬幾乎要跪下哀求,“家里條件不好,又沒有經濟來源,北京、上海我們根本去不起,不在這里手術只能等著癱瘓了,求你們幫我們做手術吧,做成什么樣我們都認?!?/p>

  李鋒于心不忍,決定試著拯救她。手術進行得還算成功,但由于椎管腫瘤長期對脊髓的壓迫,患者最終還是癱瘓了。

  再后來,患者因為褥瘡來住過兩次院,丈夫幾乎對她置之不理,是李鋒自費一天兩遍地為她更換藥和紗布??粗颊哳D頓都吃饅頭和咸菜,李鋒還主動拿了500元錢,讓她買點營養的食品補補身體。

  不久后患者出院。時隔一年后的某天,剛剛下手術的李鋒疲憊地來到醫責辦,接到了法院的傳票,原告就是那位患者。

  那是李鋒碰到的第一個醫療官司。

  李鋒還清楚地記得庭審那天,離開法院時患者坐在輪椅上被家屬推著追過來,表情顯得很局促不安。“醫生,我也是沒辦法,父母老了,下面還有幾歲的孩子,丈夫也離開我了,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我不是想告你,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李鋒的回答是,“沒事,我理解。”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對于別的行業而言,40歲已經是個快要退休的年紀了,可對于醫生而言,這才是剛剛起步的時候。

  曾經,李鋒有機會選擇去更輕松的行當,想了想,最后還是放棄了。他承認,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每個醫生都是,沒有慈悲心做不了醫生。沒有這股拗勁兒,也沒辦法在這個行當扎根下去。他有時候也會抱怨,但實際上,他比誰都舍不得這里。

  命運總會在不經意間開花結果。2019年的一天,李鋒去一家口腔醫院看牙,意外碰到了一位以前教過的學生。他畢業不久就開始創業,現在已經是這家醫院的院長了。閑聊間,兩人談到創業,在學生看來,醫生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與其一個人單打獨斗,不如在工作之余通過創業將治療方案做成產品,幫助更多的人。

  他向李鋒介紹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工谷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宋冬妍老師和夏寶驥老師,經過與兩位老師的溝通,以及一段時間審慎的考慮和研究,2020年8月,李鋒注冊成立了哈爾濱昇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同于其他醫療賽道創始者,李鋒仍然認為自己的主業是一名醫生,創建公司只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治療服務。結合自己的從醫經歷,李鋒發現患者當中患有痛風的比例很高,于是他在公司痛風治療的相關系列產品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如今,他和他的哈爾濱昇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打造出了適合痛風的預防、治療、維持等不同階段的產品,產品從中成藥到沖洗液、外用貼膏均已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前段時間,公司還初步建立了骨質疏松患者慢病管理平臺,研發骨質疏松診療設備,使諸多骨質疏松患者受益。截至目前,哈爾濱昇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申請專利27項,獲得批準13項。

  李鋒將公司定位為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他還會在社交網站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不為成為網紅,只是想給需要的人傳遞正確、準確的醫療常識,希望能夠讓大眾對疾病和身處疾病當中的個體本身有更多關注?!坝闷胀ǖ脑捴v復雜的病,讓更多人了解疾病的診療,少走彎路?!边@些年,他的表達從來沒有停下過。

  有些時候,李鋒還是會偶然想起自己經歷那場醫療官司之后的消極時光。很長一段時間里,李鋒總會在心里問自己:我想救人,我想幫患者,我確實已經拼盡了全力,但如果注定被誤解,我做的這些努力還有沒有必要?

  后來,他看到明代《增廣賢文》里的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李鋒把它設成了自己的微信簽名,希望自己永遠記著這個答案。(記者 曲立偉)

責任編輯:劉海龍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