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聯合知名風投機構500 Global共同編制的《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有36.1%的受訪大學生想在畢業后去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創業,有50.6%的大學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創業。
誠然,奔赴一線城市創業,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鋪陳與注腳。但多年來,有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龍江創客”——他們審時度勢,來到相比起“北上廣深”而言不那么搶眼的黑龍江,在這里投資興業,走上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他們當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來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創業多年已經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還處于創業初期的“新創客”,但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將黑龍江視為創業的熱土、成長的舞臺。
龍江愛才,近悅遠來。這片黑土地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她為什么能夠成為一代代“龍江創客”們的“此心安處”“詩和遠方”?她是如何將人才“引進來”?憑什么值得人才“留下來”?又將怎樣陪伴他們繼續“走下去”?
正值黑龍江省出臺《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之際,即日起,黑龍江網聯合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策劃采寫龍江科技創業人物系列專題報道《奔涌吧!龍江創客》。讓我們共同回望他們的來時路,見證一片土地與“創客”們的“雙向奔赴”,見證人才們在新時代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浪潮中競相奔涌。
100萬億個。
這是健康人體腸道內大約存在的微生物數量。
它們生活在長度數倍于身高、表面積足有一半網球場大的人類腸道里,重約1.5公斤。這3斤多的微生物除了“促消化”以外,還參與了人體的免疫調節,有利于抵御毒素和病菌的破壞與侵襲。
糞便,一些3天不見就令人焦慮的身外之物,卻藏著能夠治療兒童自閉癥、糖尿病、肥胖、晚期癌癥等疾病的鑰匙。
通過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內外疾病的治療,這就是糞菌移植技術,也是李悅醫生和她所創辦的公司——哈爾濱百世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始終鉆研探索的領域。
2020年6月,公司正式成立,同年獲得哈爾濱市科技局雛鷹計劃項目的資助,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立之初,便組建了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李悅教授團隊)、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王寧教授團隊)以及微生物研究員溫繼龍為首的20人技術研發團隊,致力于對腸道微生物基因檢測領域的研發。其公司自主研發的糞菌移植膠囊和凍干粉系列產品申請專利25項,獲得14項,填補了黑龍江省內乃至國內菌群移植領域的空白。
而李悅與糞菌移植之間,也算得上是一段“命運般的邂逅”。
李悅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七科的副主任、主任醫師,就糞菌移植領域來說,她算是我國關注非常早的一批人。
2013年至2016年間,她曾作為訪問學者兩次赴美留學。某次,她分別對實驗室中患有腫瘤的小白鼠和健康小白鼠的糞便進行培養,結果在培養基上得到了兩份完全不同的圖形,隔壁進行細菌研究的實驗人員也由此認為兩只老鼠的腸道菌群存在著很大差異。雖然當時未能完全摸清原理,但這個發現已經足夠令她驚喜。
回國后的李悅始終沒有放棄糞菌移植方面的課題研究,她先后發表過攀登基金和CSCO腫瘤研究基金等報告說明。從事腫瘤治療二十多年,她深知糞菌移植聯合免疫治療對患者的利好,也愈發堅定了在東北推行這一技術手段的決心。
李悅覺得,她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創客”,對她而言,開公司只是為了能讓更多患者有機會體驗糞菌移植的一種手段,而她自己也毫無當老板的想法,醫者,才是她自始至終的身份。
但一家公司只有科研人員肯定遠遠不夠,閆老師(化名)作為李悅曾經治愈的舌癌患者,如今的合伙人,主要負責打理公司運營上的諸多事宜,對于李悅,對于糞菌移植,她恐怕最有發言權。
2020年2月19日,閆老師確診了鱗狀細胞癌,舌癌。
她先后輾轉于北京和上海的多家醫院,得到的治療方案都傾向于通過手術將下頜骨切除,進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不過,這種手術術式會造成面部塌陷,術后還要采取放化療治療,因此她又考慮去美國尋找出路。
但來勢洶洶的疫情,使這一想法最終落空。
就在走投無路時,朋友建議她咨詢一些歸國學者,也許能收獲一些新的想法,就這樣,她通過一位在哈醫大工作的護士聯系到了李悅。
“見到人時,連話都說不清了,家里還有一個才四五歲大的孩子?!被貞浧鸬谝淮我姷介Z老師的情況,李悅這樣說道。當時,常規的治療手段無非是化療聯合免疫,或者化療聯合靶向,但統統不適合患者的病情,最終,李悅決定嘗試此前國內無人用過的化療+免疫+靶向治療模式。
這個想法很瘋狂,卻可能是唯一的機會。
在與閆老師詳細闡明治療方案后,兩個人都決定賭一把。幸好,她們賭贏了,整個方案就像量身定做一般,治療效果出奇的好。術后第二次影像復查時,工作人員甚至打電話跟她反復確認做檢查的是不是本人——因為從影像上已經完全看不出病灶了。
到今年5月,她的pet-ct檢查顯示腫瘤細胞全部消失,組織恢復正常功能。最終,這次勇敢的嘗試不僅挽救了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成為之后國內諸多病例的參考范本。
無獨有偶,于女士自08年因腎癌切除右腎后,17年腫瘤轉移至肺部并切除右肺上葉,19年再次復發轉移至肺部其他地方和頭部。在經過免疫治療、靶向用藥、一線治療、二線治療相繼失敗,以及幾個療程的放療后,去年中旬,她的體重已銳減20多斤,并出現了神志不清,生活無法自理等癥狀。就在一家人已經不敢再抱有希望,甚至準備放棄時,是李悅堅持建議她們再嘗試一次全基因組測序,最終鎖定突變基因的位點,根據異病同治的思路,將一款治療卵巢癌的藥物用于腎癌的治療,成功控制住了病情。
而這種做法,當時在國內幾乎無人嘗試。
可以說,不論是化療+免疫+靶向,還是全基因組測序,李悅這些大膽、前沿的治療思路與她出國留學的經歷和平時緊盯行業動態的習慣密不可分,也正是這份專業的積累,才贏得了患者無條件的信任。
在她的手機日歷上,一個月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備注了大大小小的醫療研討和講座計劃,文件傳輸助手里全是各種PPT和文檔。對她而言,隨時了解業內前沿資訊,并將理論成果轉化為更先進的治療方式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過身邊總會有朋友打趣道“肯定是你上學的時候沒累著,現在才有精力接著學?!?/p>
說是命運的安排也好,可事實就是,在被調劑到牡丹江醫學院之前,李悅從未想過學醫。
1998年,大學畢業后的她留在了哈爾濱鐵路局腫瘤醫院。2004年10月,由于鐵路局腫瘤醫院改制,原單位被并入哈爾濱醫科大學,李悅也歪打正著跨進了這個門檻。
當時,其他同事都屬于“導師在醫院,同門在身邊”,一眼望去基本都是博士不說,互相之間還能多有照顧。相比之下,初來乍到的李悅不僅要孤軍奮戰,還顯得有些“根不紅,苗不正”。
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她干的都是多別人幾倍的工作量。同樣是幫助上級醫生管理患者,其他醫生往往只需要管三五個,她卻要管十三四個,還掙不到更多的薪資,換個人可能早就心里不平衡了,她卻始終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我一天的工作量頂別人很多天,學到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說是命運的安排也好,可事實就是,在被調劑到牡丹江醫學院之前,李悅從未想過學醫。
1998年,大學畢業后的她留在了哈爾濱鐵路局腫瘤醫院,2004年10月,由于鐵路局腫瘤醫院改制,原單位被并入哈爾濱醫科大學,李悅也歪打正著跨進了這個門檻。
當時,其他同事都屬于“導師在醫院,同門在身邊”,一眼望去基本都是博士不說,互相之間還能多有照顧。相比之下,初來乍到的李悅不僅要孤軍奮戰,還顯得有些“根不紅,苗不正”。
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她干的都是多別人幾倍的工作量。同樣是幫助上級醫生管理患者,其他醫生往往只需要管三五個,她卻要管十三四個,還掙不到更多的薪資,換個人可能早就心里不平衡了,她卻始終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我一天的工作量頂別人很多天,學到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p>
對于這些,李悅并未過多在意,她利用一切時間、渠道拼命自學,先后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她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深造;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再次進入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肺部腫瘤內科?;貒?,2017年晉升主任醫師、教授,2018年提升為科室副主任,而在不知不覺間,曾經那些非議和質疑的聲音也早已消失不見。
在李悅看來,自己一直是個比較單純的人。單純地熱愛醫療事業,單純地喜歡變著法地研究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正是源于這份單純,在對待患者時,她從不“玩虛的”,許多受她治療的患者多少年來都記掛著她,但對于她來說,只要患者能好好生活就是最大的慰藉。
“我曾經有一個小細胞肺癌的患者,老太太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她老伴兒跟我說兒子要結婚了,老太太就想看到兒子結婚,幾年過后又說想看兒子早點生孩子,到現在孫子都有兩個了,依然活得好好的?!?/p>
“這比什么都強。”
前不久,李悅又喜提一個新身份——媽媽。一對可愛的龍鳳胎寶寶才17個月大,可她已經開始犯愁了。
李悅的丈夫是同在哈醫大工作的外科大夫,一天可能要處理10多臺手術,晚上八九點回家是常有的事兒,兩個大忙人甚至連吵架都要提前約時間。采訪時她開玩笑說,只怪年輕時自己太單純,愛就愛了,從沒想過要不要避開同行這件事。
不過玩笑歸玩笑,李悅還是打心底感謝丈夫的。生活中的她會有些自己的小任性,比如之前一直不想要孩子,比如不想靠老公養非要出去“折騰”把自己搞得很累,比如較長時間的出國進修,對于這些,丈夫統統選擇無條件支持,他們是彼此的愛人,更是同舟共濟的伙伴。
原本,李悅早已習慣了醫生這個職業的快節奏生活,快節奏之下,在面對死亡時她沒有時間感傷,必須立刻投入到下一位患者的治療當中;她放棄了業余愛好,手機24小時待命;她有時甚至會覺得丟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
但好在生活中總有那么幾個瞬間,會讓她重新燃起熱情,堅定從醫的決心。比如患者病情的好轉,比如獲得同行的認可,比如慕名而來的人的信任。
如今,李悅正學著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母親。
她深知對于嬰幼兒來說,0到3歲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階段來自家長的陪伴顯得尤為重要。正因如此,上周末夫妻倆雖然已經被工作累得夠嗆,可還是堅持帶孩子們去松花江附近玩了兩天沙子,而她也正在猶豫是否要暫緩腳步,待孩子稍大一些再返回崗位。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陪伴時間真是不可調節的硬傷,但兩個樂于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的家長除了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外,可能更利于幫助孩子打開眼界,樹立大格局,這樣的言傳身教也許比一味地陪伴更有力。
她為孩子的名字中取了一個“然”字,意為順其自然,畢竟宇宙天地間人是如此的渺小,許多事情順其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來面對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
至于李悅自己,她更希望能夠始終做到不論外人對孩子如何評價,自己都能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堅信他們是最獨一無二,最特別的存在。
對于未來,李悅還有很多想法。
一個是糞菌移植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畢竟自她2016年歸國起就一直心系于此,當時國內還鮮少有人觸碰這一領域的研究,無奈的是,礙于一些條件的限制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直到現在,糞菌移植在東北地區依然尚未成型。反觀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近年來都在臨床上屢獲突破,為無數患者帶來福祉。
在李悅的帶領下,如今的百世普康正致力于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科研成果產業化,依托以孵化創新、專業服務組成的產業創新體系,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盡快形成腸道微生物檢測領域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力爭成為新興生物行業技術的領跑者。
另一個,則是希望自己有機會站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發出屬于中國醫生、龍江醫生自己的聲音,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如今一線醫務工作者在科研和實際工作中面臨的束縛與困境,讓醫療人才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
這個愿望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她愿意時刻準備著,等待機會的到來。(記者 王林曦)
責任編輯:楊柳
審核:劉海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
即時新聞
更多>融媒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