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在工作中
她近1米7的個子,體態敦實,早年長期在野外工作,膚色黑黢黢的,膝蓋的酸疼總比雨水更先降臨。她常穿著大紅色工服,左手袖口洗出了白斑。她就是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采油工班長劉麗。
劉麗是一名標準的油二代,父親是大慶油田的第一批會戰建設者,從小生長在油田,鐵人王進喜“人拉肩扛運鉆機”“跳泥漿池壓制井噴”的故事,以及父親的諄諄教導,讓劉麗與生俱來帶著一股子“石油味”。
“別看上技校出來是當工人,當工人一樣有出息?!?993年,父親的話鼓舞著19歲的劉麗,她走進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二采油廠。頂著全校第一的名聲,她換上嶄新的紅色工裝,成為采油48隊的一名工人。從工作之初,劉麗包里總是揣著一本技術書,白天上井對照實物琢磨,記憶井口流程和實際操作規程,下班回家再把白天學到的知識整理成筆記,細細揣摩,直到吃透弄懂為止。剛上班的頭兩年,記錄的學習筆記摞起來就有齊腰高。
工作中,她從最普通的活兒練起——加盤根、換皮帶。一根皮帶30多公斤,劉麗做起來很費勁,但她手上的老繭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長……5個月,她創造了15秒換皮帶的紀錄。參加工作不到4年,她把采油隊所有崗位都干了個遍,練就了一手絕技——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規格型號,一看電流就能判斷井下狀況,一聽聲音就能辨別機械故障……1997年,經過層層篩選,劉麗贏得了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石油系統采油工技術大賽的資格。獲得全國比賽第三名,被評為首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技術能手,這是一個很多同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達不到的高度。
劉麗在工作中
“采油工要想干出水平來,光靠力氣不行,提升技能更重要,要把活干得更巧、更快、更好?!弊鳛樾乱淮凸と?,劉麗更懂得用“大智慧”來為大慶油田的高產、穩產作貢獻。每次上井工作,采油工都要攜帶撬杠、管鉗、扳手、螺絲刀等多種工具,重達15公斤。這些又多又笨重的工具激發了劉麗思考的熱情。經過構思、試驗,她把撬杠、管鉗、扳手和螺絲刀合為一體,操作工具由4件變為1件、總重量減少至2.5公斤,使用時可隨意切換,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這讓她感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快樂和便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更換盤根是采油工眼里頭疼的活兒。一圈橡膠,盤成圓環填充在密封腔體內,起到密封井口,防止井液泄漏的作用。每隔一兩個月換盤根時,工人要把螺絲刀近乎直立地插到10多厘米深的盤根盒內,一個個摳出來。但在指甲蓋寬的縫隙里,根本使不上勁。冬天橡膠遇冷變硬,有時被擠碎還會產生碎片,摳出來更加費勁,一干一小時,手都凍透了。工人們用細鐵絲做成小鉤子,但仍治標不治本。一次劉麗在使用口紅時,發現轉動底部,口紅慢慢露出頭來。她從這種旋轉方式,得到啟發,設計了上下可調式盤根盒。轉動手柄,就可一次取出全部舊盤根,操作時長縮短到10分鐘,該成果在大慶油田抽油機井推廣應用。此后,這項發明又經歷5次改進,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新型節能盤根盒壓蓋,具有自潤滑和扶正功能,可減少光桿與盤根的磨損,降低電能損耗。該成果于2017年獲得大慶油田技術革新成果特等獎,2019年獲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一線創新成果一等獎。29年的打拼,也讓她獲得了一系列榮譽:中國質量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最美職工、全國勞動模范等。2021年12月,劉麗被授予“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扎根采油一線29年來,劉麗一直用執著的工匠精神破解生產中遇到的低效率、老問題、壞毛病,累計讓油井多產油6萬多噸。為了讓技能和匠心代代相傳,她還牽頭成立了“劉麗工作室”,11年時間里,“劉麗工作室”從兩名采油工起家,逐漸擴大到涵蓋采油、集輸等35個工種,成為擁有11個分會、531名成員的創效“集團軍”。她傾其所學助力石油工人技能提升,培訓學員1.5萬余人,先后走出6名集團公司技能專家,65名高級技師、技師。工作室累計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余件,創效1.2億元。劉麗用實際行動讓石油人才隊伍生生不息。(記者 石巖松)
責任編輯:劉海龍
審核: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舉報郵箱:chinahljcn@126.com